竟陵因何得名?

提起湖北天门,稍懂一点历史,就知道它古称“景陵”。后来因清康熙帝的陵寝被命名为“景陵”,出于避讳原因,突然改称“天门”。

改名的时候,之所以被定名“天门”,与县城西北方向的天门山有关。这山是它行政区域内的最高峰,因山而得名

天门由古“景陵”改称而来,县志上有记载,得名原因也明确,是不争事实。

但是,与古“景陵”有直接渊源的古“竟陵”,其得名原因却值得重新检讨。

因为天门本地的传统说法,存在巨大漏洞,根本经不起推敲。

这个被官方记录在案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大错特错,一错上千年。

古“景陵”由古“竟陵”改称而来

古“景陵”是今“天门”的前身,大家都认可,那它与古“竟陵”有何关系?

明清时期存在的“景陵”,其实是由古县名“竟陵”改称而来的。改称的原因,同样是皇家需要避讳。而且来来去去,在两者之间改了好多次。

几次更名的原因,也是有据可查,也都没有什么问题。那问题到底出在哪?

为什么说古“竟陵”的得名原因,天门的说法一错上千年?

作为江汉平原最有名的古地名,“竟陵”由来已久。根据历史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就已出现“竟陵邑”的说法。

这个古地名,不仅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多次出现,而且在该图集中的分图《秦淮汉以南诸郡》中,也有明确标注。如下图所示:

《秦•淮汉以南诸郡》局部地图

“竟陵”的历史虽然悠久,中间也经历多次更名,甚至所处位置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们现在仍然可以找到它的存在。

只不过它已由曾经的郡、县名称,慢慢演变成了一个乡镇的小地名。

也就是说,今天门城区所在地的竟陵镇,就是传承古县名“竟陵”而来。

竟陵(天门城区所在地)

一直以来,天门本地都流传这样的说法:“竟陵者,陵之竟也”。意思是说,竟陵得名的原因,来自于山陵到此终结。

这个山陵应该指的就是钟祥、京山、随州三地交界处的大洪山。从卫星地图上看,大洪山由北向南延伸,到了现在的天门这一带,的确突然结束。

假如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竟陵者,陵之竟也”这句话中的“陵”,指的就是山陵,也就是大洪山;“竟”所代表的意思,则指“终结”。

但是,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

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史料,耐心研究江汉平原的行政区划演变史,我们就会惊讶发现:

古“竟陵”并不是这里最早出现的地名,它其实是由另外一个更为古老的地名演变而来。

古“竟陵”的源头在哪里?

古“竟陵”并非“天门”的最早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进一步向前追溯。

不仅可以追溯到秦始皇首次一统天下的秦朝,甚至还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

比古“竟陵”更为古老的地名,究竟是什么?它究竟在哪里?

我们可以负责任的提前告诉大家,那个更为古老的地名,其实就是“竞陵”

也许有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名,但不用奇怪,它的确真实存在过,而且存在的历史相当悠久,持续的时间也相当长。

也许有人曾经见过这一古地名,但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总是无意间把它和古“竟陵”混为一谈。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奇怪一幕。有人写文章,在需要提及“竞陵”或“竟陵”时,就会犯错误。

要么把“竞陵”错写成“竟陵”,要么把“竟陵”错写成“竞陵”。即使是一些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也容易混淆。

但是那些史学泰斗,是绝不会犯这种错误的。在他们眼中,古“竞陵”与古“竟陵”,虽然具有承前启后的关系,但两者之间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两者之间同与异的关系,与古“竟陵”和古“景陵”两者之间同与异的关系,基本雷同,分别代表着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

举例来说,现在的天门城区所在地,隶属“竟陵”镇管辖,可总有人把它错写成“竞陵”;提到最古老的“竞陵”,也总有人把它错写成“竟陵”。

“竞”与“竟”两个字,虽然读音相似,字型相近,但意思完全不同,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从字义上看,把“竟”理解为“结束”,没什么不对;但如果把“竞”理解为“结束”,那就大错特错。

竞的本意

老话说得好:空口无凭,举手见高低。凭什么说天门的古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竞陵”,而不是大家公认的古“竟陵”?

我们可以提供两个不容任何人反驳的证据。

第一个证据,在里耶秦简里,记载有古“竞陵”。

2005年12月,考古人员在湖南与湖北交界处的龙山县境内,发现了里耶古城遗址。工作人员清理遗址时,又发现一个古井,出土3.6万枚有文字的古代竹简。

经过研究,发现里耶古城属秦朝遗址,里耶竹简也属秦朝竹简。所以这批竹简被命名为“里耶秦简”。

里耶秦简仿制品

在数以万计的里耶秦简里,有一枚编号为8-1541的竹简。上面的文字早已被专家破译:“户曹书四封,迁陵印:一咸阳,一高陵,一阴密,一竞陵。廿七年五月戊辰水下五刻,走茶以來。”

研究者认为,这枚秦简记载的是当地人贩运茶叶的史事,因此有人称它“中华茶业第一简”。

这枚竹简上的“竞陵”,就与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有关。

既然如此,那古“竞陵”的位置在哪里?

从里耶秦简的记载看,暂时还无法得知。但在荆州“周家台秦简”里,却可以找到线索。

第二个证据:在周家台秦简里,记载有古“竞陵”。

1993年,考古人员就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境内的周家台,发现一座秦朝时期的古墓,出土竹简381枚。

在这批秦简中,涉及有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记事简,被命名为《秦始皇三十四年历谱》。

周家台秦简

就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历谱》中,人们多次发现“竞陵”的踪迹

研究发现,这批竹简明确记载了墓主两次外出办事的行程,涉及到许多古地名。他的出发地是“江陵”,目的地就是“竞陵”。

如果把这批秦简中涉及的古地名,与郦道元《水经注》、杨守敬《水经注疏》关于古“扬水”的记载进行对比,就很容易得岀这样的结论:古“竞陵”的位置,应该就在现在的潜江县城西北方向。

请记住,这个结论很重要,是判定古“竟陵”由古“竞陵”改称而来的关键信号。

在传世的纸质历史文献中,是找不到古“竞陵”的,它只出现在出土的竹简中。与之相反,在出土竹简里并未出现的古“竟陵”,在纸质文献中却可以经常看到。

例如《史记》和《汉书•地理志》,它们在记载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古地名时,都是写作“竟陵”。

这个时不时在古代文献中露脸的古“竟陵”,到底在哪里呢?

要说清楚,绝不是三言两语的事情,好在有谭其骧主编刊印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载《西汉•荆州剌史部》局部地衅

只要打开这部地图集,就可以发现这一事实:从秦朝至南北朝,古“竟陵”的位置,都被定位在汉水南岸地区,都会醒目的标注在现在的潜江县城西北部。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说明出土文献中的古“竞陵”,与传世文献中的古“竟陵”,两者所处位置相本相同

这就向我们暗示,古“竟陵”的源头应该可以追溯到古“竞陵”。既然如此,两者之间就应该具有关联性。

当然这只是逻辑推理。要想坐实两者之间的确具有承前启后的关系,还得提供过硬的依据,使之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想要把碎片化的历史信息重新拼凑在一起,就得不断挖掘过硬的史料。

古“竞陵”与古“竟陵”的关系

从一些历史记载透露出的信息看,古“竞陵”与古“竟陵”两者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

《战国策·中山策》有这样一条记载:“武安君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徒而不敢西向。”

说的是秦国战神白起,在从楚国手中抢取了现在的襄阳至荆州一帶的楚国核心区域后,又继续向东挺进,攻占了“竟陵”一带的楚国领地。

上面的这个记载,可以得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印证:“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

秦国实行的是郡县制。它在夺取楚国这一大片土地后,设置南郡进行管辖,又在南郡之下分别设有许多不同的县。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从纸质文献的记载看,南郡之下的县级政权有“竟陵”,但地下出土文物所表明的却是“竞陵”。

可以动动脑子好好想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古“竞陵”与古“竟陵”一脉相承,实指同一个地方。后来之所以出现了字型上的差异,并不是因为更名造成的,而是汉字演化的结果。

也就是说,“竞”后来演化成了“竟”。

这并不是单一现象,相反却很普遍。举例来说,号称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其国名后来虽然以“燕”传世,但你在与之相关的青铜器铭文里,是永远也找不到它的。因为它在青铜器上全部被写成“郾”。

古代燕国“燕”字的铭文写法

既然古“竟陵”是由古“竞陵”演绎而来,那么称它得名于“陵之竟也”的说法,就完全站不脚的,也不符合逻辑推理。

即使它不是由古“竞陵”改称而来,也与所谓“陵之竟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为何如此武断?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情况看,古“竟陵”最初的所在地,并不在今天门一带,而是在汉水南岸地区的今潜江西北部。古“竟陵”后来被搬迁到今天门境内,是隋朝时候的事情。

南北朝时期古竟陵仍在潜江境内(请仔细看,它正好被边界线压住)

隋朝时期古竟陵才迁移到今天门境内

回想当年的地形地貌,古“竟陵”坐居湖泊沼泽地带的高地,距离现在的大洪山向南延伸的余脉,中间还隔着一大片广阔空间,又怎能说它是“陵之竟也”的地方呢?若要说它是“汉阴”或者“沔阴”,似乎更合适。

那时的古“竟陵”,除了自身位于云梦泽的绿洲高地上,周边大部分地区还是白茫茫的一片。

正是因为以上一些原因,我们才可以肯定的说:古“竟陵”得名于“陵之竟也”的说法,既不附合客观事实,也不附合逻辑规律,完全是某些人的想当然,其实就是牵强附会。

古“竞陵”因何而得名?

古“竞陵”因何而得名?它其实与古代的楚平王有直接关系。

说出这个结论并不复杂,但是要让大家心服口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论证。

楚平王,春秋中期楚国国王。他哥是与“楚王好细腰”这一历史故事有关联的楚灵王,父亲是楚共王,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霸主楚庄王。

由于时代已久远,突然提起楚平王,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只要提起伍子胥,许多人就会来精神。

公元前506年,本是楚国人却逃到吴国当官的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吴国军队五战五胜,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做出许多荒唐的事情。

当时要不是秦国突然出手援助,楚国就其的会亡于吴国之手。

根据《史记·伍子胥列传》的记载,伍子胥和孙武带兵攻入郢都后,曾发生“掘坟鞭尸”的事情。被掘之坟和被鞭之尸,其实就是楚平王。

古“竞陵”的得名原因,与楚平王似乎八杆子也打不上呀,怎么会与早在公元前516年就已去世的他,突然扯上关系?

请相信这一点,要是没有确凿证据,这里绝不会胡说八道。

前面已提到过,“里耶秦简”和荆州“周家台秦简”,都记载有“竞陵”这个古地名。

其实古“竞陵”的“竞”,只是现代人的写法,在古代竹简里它真正的写法,其实是“競”。后来之所以由“競”变成“竞”,是汉字演化和规范的结果。

回头再看楚平王的说法,其实也经历过汉字的演化和规范。

楚平王这一说法,表面上看好像很规范,大家也都这么说,也都在这么写,但这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是对“楚国的平王”这一说法的简化。

但是“平王”并不是国王的真名,只是“谥号”。他的真名是“弃疾”,死后授予谥号“平王”,所以人们称他“平王”。

然而,早已得到大家认可的楚国的“平王”,最初的本字并非如此。它不仅经历过汉字的演变和简化,而且还是由两个古代汉字演化而来的。

许多史料表明,这个国王的谥号有点与众不同。他不是单谥,而是双谥。

也就是说他同时拥有两个谥号,分別是“竞”和“坪”。两者组合在一起,合称“竞坪王”。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竞坪王”变成了“景平王”,最后索性简称“平王”。

“景”,虽然被后来的人无意间省略掉,但它却真实存在过,而且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打上深深烙印。

我国姓氏中有“景氏”。景氏的其中一个源流,就可追溯到春秋中晚期的楚国。

好多人都知道这句古话“楚之三户,亡秦必楚”。所谓楚之三户,指楚国最有权势的三大家族:屈氏、景氏、昭氏。

其中的景氏,其源头就可追溯到“景平王”。而“景平王”其实就是“竞坪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楚平王”。

其中的玄机,就在于“竞”后来演变成了“景”;“坪”,后来又演变成了“平”。

别扯远了,好不好?有人己按捺不住,认为我们又在扯野棉花。

但不说清楚这些,又怎能让人信服古“竞陵”的得名,真的会与“楚平王”有关呢?

竞坪王的“竞”,本字实为“競”

1973年,孝古工作者在湖北当阳境内的季家湖楚城遗址,出土一件青铜甬钟。

我们惊喜发现上面刻有铭文。经专家破译,12个铭文对应的汉字是“秦王卑命,競坪王之定,救秦戎”。

铭文拓片如下图所示。请仔佃看左图右上角的第一字和第二字,那里就刻写有“竞”最早的写法“競”。

上面所说的“競坪王之定”,专家倾向性的意见指人名,说他是競坪王的儿子定,简称“競之定”。这可以得到后来在澳门拍卖市场,突然出现的一组与“竞之定”有关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已经被有的考古学家定名为“竞之定铜器群”。

右侧第二排前三字即为“竞之定”

这些青铜器上记载的“競坪王”,到底是谁?

他其实就是楚平王。

得出这个结论的并不是我,是所有楚国历史研究专家,当然我也深信不疑。因为它附合历史事实。

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清华简•系年》。这是一批从盗墓者手中流岀,被海外爱国商人购买,然后捐赠给清华大学收藏的楚国竹简。

在《清华简•系年》中,出现了许多与楚平王有关的记载,大都可与《史记》等传世文献相印证。

虽然整理者都把它译成“景平王”,但“景”这个字,在竹简上却无一例外,全部写作“競”。我们可用图片的形式略举一例。

相信没有人再怀疑,纸质文献中的“楚平王”,其实就是古代青铜器铭文、古代竹简中记载的“競坪王”。

要强调的是,由于汉字的演变,与楚平王有关联的“競”,先是被简化为“竞”,后来又被演绎成了“景”。

至于为什么不是像古“競陵”的“競”那样,最终演绎成“竟”?

现在谁也不知道。我个人的判断是,凡与地名有关的“競”,后来演绎成“竟”;凡与人名有关的“競”,后来都演绎成“景”。

左下脚即“竞”的铭文写法

现在终于可以言归正传,事情的真相也很快就要水落石出。

古“竞陵”的“竞”,在秦简中的写法是“競”;“楚平王”的规范称呼“景平王”的“景”,在青铜器铭文和楚国竹简上的写法,也是“競”。是否说明两者之间具有必然的关联性?

上面的分析,己为我们探寻历史的真相,洞开一扇新的大门,接下来要做的,只需开想像翅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古“竞陵”的得名,难道与楚平王的陵寝有关?这个判断如果能成立,是否可以找到新的证据?

让我们把探寻的焦点,投放到西汉与东汉之间的行政区划演变上吧。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史称“新莽”。王莽篡权后,曾对行政区划进行过大规模调整,集中表现在他对许多原有县名,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改。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我们惊然发现古“竟陵”,被王莽突然更名为“守平”。但是没过几年,刘秀就打败王莽,重新恢复汉室江山。东汉建立后,刘秀又马上将“守平”重新改回为原来的“竟陵”。

因王莽改名而突然出现的“守平”,虽然仅2个字,却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证据。

“守”的本意,指“卫护”或者“防卫”;“平”,应该就与楚平王有直接关联。两者组合在一起,表达出这样的含义:

这里有楚平王的陵寝,这里之所以在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古“竟陵”的县治所在地,应该与曾经在这里设立守护楚平王陵寝的管理机构有直接关联。

正是“守平”这个名称的惊燕出现,最终坐实了古“竞陵”与古“竟陵”两者之间,具有承前启后的关系。

既然“竟陵”并非江汉平原这一带古地名的最早源头,它其实是由古“竞陵”演变而来的。那你能说它的得名原因,就是来自于“陵之竟也”吗?

绝对不能,它的得名原因只与古代楚国的楚平王有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