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盲实验什么意思(什么是双盲,他有什么用?)


网上很多都涉及到双盲这个概念,很多人实际并不明白双盲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我想先倒过来叙述,先说例子,不说概念,先说几个例子,再说双盲概念,这样大家会更容易理解。

1、比如有人总说草鸡蛋好吃,味道就是不一样。

然后有人做了一个实验,炒了两盘鸡蛋,但没有标签,别人并不知道原料。

可能是两盘草鸡蛋,也可能是两盘蛋鸡蛋,更有可能一盘草鸡蛋一盘蛋鸡蛋,谁都不知道哪盘是哪盘,只能靠口感来辨别,然后测试结果却选草鸡蛋好吃的也不过只有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实际口感,草鸡蛋和蛋鸡蛋几乎一致。

这就是一个简单设计的双盲测试。

对很多人来说并无法分辨出两种鸡蛋的味道差别


2、非常著名的 “百事挑战“

实际双盲很早就有了,下面这个例子就是非常著名的。

1972年,在北美洲软饮料调查中显示只喝可口可乐的人占18%,只喝百事的人占4%。

于是,百事公司做了一个测试,名叫百事挑战

挑战是以一种口味测试的形式进行的,在卖场,购物中心和其他公共场所,百事工作人员搭了一张桌子,摆好两个没有标签的杯子,一杯装的是百事,一杯装的可口可乐。购物者被邀请尝试两杯可乐。然后选择喜欢哪一杯。

接着,工作人员会告诉你哪杯是百事哪杯是可口可乐,这样被测试者就可以知道他们更喜欢哪个。

结果,57%的人选百事,43%选可口可乐。

你盲测能喝出来吗?

盲测的结果百事的味道比可口可乐好,但为什么选择可口可乐的人还是多过选择百事的人呢?

20年后,神经学家(neuroscientist)Read Montague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人们更喜欢百事的口味,那为何百事在市场并不占主导地位。

因此,在2003年夏天,Montague进行了一个神经学的“百事挑战”,他运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机器观察大脑的活动,追踪血液在大脑各个部位的流向。在味道盲测时,一半人的大脑血液流向表明更喜欢百事。

但当明测(告诉味道测试者哪杯是可口可乐哪杯是百事)时,四分之三的人大脑血液流向表明更喜欢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这四个字令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区域(大脑控制高等思维的部分)的神经元产生极活跃的情形。

实际神经有下意识的反应而我们并不自知

由此可见,味道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是神经对某个品牌的反应程度,当听到或看到可口可乐的品牌时,大脑正通过广告回忆起品牌形象和概念,而这时品牌的影响就超越了产品实际的品质。

也就是主观的影响如果不能剔除就会影响客观的结果,而盲测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剔除主观影响。

3、我们可以再设计一个复杂点的双盲测试。

在一些需要主观判断比较多的测试中如果不剔除掉先入为主的主观思想就很难得到客观的结果。

比如,大家都知道三星的olde屏幕被很多人称为业内顶级,一些竞争对手,比如京东方了,想自己的产品和他作比较并得出自己产品的差距和优势,但是因为品牌效应会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很难得出客观的意见,就连自己的评测工作人员也很难保证自己就完全客观。

我们就要设计一个双盲测试。

样本:两地各抽取100个手机使用者,要求家庭成员中的被试者18-30岁,对手机屏幕有自己的见解。把样本按年龄列表排序,间隔一个抽取50个为A组,其它50个为B组。

产品:由委托人提供相同完全包裹起来的两组手机,相同的壁纸,自动切换,仅能看见中间的屏幕,剩下部分被包裹起来,编号分别为1组、2组。其中有一组产品为三星屏幕,另一组为京东方屏幕。包装外除了编号,没有其它任何信息,并且两组产品从外观上看完全看不出来。

一些人云亦云的氪金狗眼在双盲面前都成了瞎子


留置:把1组分发给A组被试者,2组分发给B组被试者。请测试者说出屏幕的缺点和优点。

数据处理:自己也只知道编号的调研人员根据测试者的评价,分析1组和2组各自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被试者的感觉,形成测试报告。

注意,调研人员也并不知道1组和2组哪个是自己客户的产品。

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克服先入为主的主观评价,得到客观真实的产品评价。




这时候我们基本对双盲有了了解,我们再来看双盲的概念。

所谓双盲(double blind)是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优点是可以避免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偏倚。

缺点是方法复杂,较难实行,且一旦出现意外,较难及时处理,因此,在实验设计阶段就应慎重考虑该方法是否可行。

双盲试验通常在试验对象为人类时使用,目的是避免试验的对象或进行试验的人员的主观偏向影响实验的结果。

通常来说双盲试验得出的结果会更为严谨。

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药品临床实验中双盲测试的重要作用

而在药品临床中双盲可以剔除心理暗示等主观的影响药效的因素,得出更加准确和客观的药效。

双盲测试并不是很好进行设计,一般来说三期临床,对药理学,用药计量等已经有很清楚的研究了,为了进行实际效果的测试,可以设计双盲测试。

一般来说随机双盲测试,同样随机分两组,两组相同的治疗方法,但一组是安慰剂,一组是新药,安慰剂组医生并不知道自己给病人吃的是安慰剂,病人也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安慰剂,然后根据样本的最后情况来进行评估,如果两组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很显然新药是没有药效的。

双盲测试必须巧妙设计,严格执行,做到,患者和测试者都不应该知道哪个胶囊是药,哪个胶囊是安慰剂,这样就很难造假了,万一我对疗效造假的那组是吃的安慰剂呢?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所以足够的样本完全可以剔除主观,得到客观的疗效。

这里就有了西医总是说中医没有经过双盲的测试,无法确定其药效,我个人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心理暗示实际在很多疾病里是有一定效果的,尤其是可以自愈和自身免疫力比药效更管用的一些病毒引起的疾病。

典型心理暗示实验,把生理盐水作为止痛药对患者注射,一定比例的患者依然起到了止痛的作用,而生理盐水它本身并不具备止痛的作用,这就是心理暗示,病人虽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因为他相信或者有所预感这个治疗有效,所以患者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的现象。

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普遍认识,心理暗示只是一种心理效应,只影响人的主观感受,而不会影响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最多也就是自我安慰和麻醉。

不过随着研究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大脑的神经活动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这种关联的最直接证据是在胸腺和骨髓中发现了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等受体,它们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安慰剂可以有心理暗示的作用,也就可以影响免疫系统。

现代科学通过大量研究证实,恐惧、压力、孤独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几率。

相反,轻松、愉悦、快乐等积极情绪可以更好地激活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

通过心理暗示让免疫系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可以加速可以自愈的疾病治愈,可以缓解疼痛,可以消灭一些平时就存在于体内并无危害,但因为免疫力低下而发作的病毒。


这些东西到底有效吗?不做双盲只能各说各的

既然心理暗示这么有用那么为啥不来治病呢?

这个问题好,一些中医爱好者也经常如此发问,但实际来说心理暗示并不是特效药。

1,心理暗示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这也是有些人服用中药后非常有用,有些人却无效。

2,心理暗示作用的大部分并非严重疾病,一般来说是可以自愈的,仅有加速作用,就算不用药实际也会好。

3,心理暗示在一些所有手段都没办法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但一般来说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很难考虑用心理暗示这种靠运气的方法。

双盲实际是现在最有效的剔除主观人为因素最有效的测试方法,合理的设计一个双盲测试就能最大限度的剔除主观因素,而达到得到最客观的结果的效果。


相关阅读